更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产业观察:多地谋划“施工图” 机器人产业加速前行

发布时间:2023-07-11 04:55:14 来源:人民网

在 " 黑灯工厂 " 生产车间,工业机器人 24 小时不间歇生产;在餐厅," 机器人服务员 " 帮着点单传菜……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机器人正加速应用于更多生产、生活场景。


(资料图片)

随着需求激增,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。数据显示,2022 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 1700 亿元,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44.3 万套,服务机器人产量突破 645.8 万套,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。

机器人被誉为 " 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",其研发、制造、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,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近年来,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,持续优化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,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2021 年 12 月,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印发《" 十四五 "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,提出到 2025 年,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、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;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。2022 年,工信部等四部门公示了 77 个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,覆盖农业、建筑、医疗、矿山等领域。今年 2 月,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《" 机器人 +"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提出聚焦 10 大应用重点领域,推广 200 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、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。

在此背景下,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 56.29 万家,今年前 5 月,我国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 7.07 万家,同比增长 35.3%。

记者梳理发现,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出台政策规划,结合自身产业结构,谋划机器人产业发展 " 施工图 "。从具体规划来看,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、丰富机器人应用场景、提升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成为各地产业发展重点。比如,北京提出加快打造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驱动、生态优化和产业协同共联动的机器人产业发展 " 北京样板 ",到 2025 年,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 300 亿元以上;上海将打造 20 家标杆性智能工厂、200 家示范性智能工厂,到 2025 年,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 360 台 / 万人;深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,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,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。

* 仅统计企业名称、产品品牌、经营范围含机器人的企业。数据来源:企查查

从各地产业密度来看,东部仍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高地。数据显示,截至 6 月末,深圳、广州、苏州分别有机器人相关企业 4.08 万家、3.69 万家、2.93 万家,排名前三,此后依次为上海、成都、北京、东莞等城市。

业内分析,政策红利下,各地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、跨越发展的窗口期。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,将缩短行业犹豫的时间,进一步推动行业更快走向成熟。

" 对行业来讲,这些政策规划是一个很好的信号,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、资金,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成熟与发展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" 麦岩智能创始人、CEO 李宇浩告诉记者,目前,机器人应用行业,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,我们的挑战主要在产品和市场的成熟度,随着行业体系逐渐完善,这些问题将被一一克服。

" 机器人是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使能技术,是世界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。"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、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,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应聚焦创新技术的持续供给能力,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共性技术自主可控能力,重大技术装备的品质和应用的持续提升能力,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支撑能力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我国会以庞大的需求市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,实现技术追平与赶超。

( 责编:王震、吕骞 )

关注公众号:人民网财经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
上一篇:海南中考评卷工作结束,7月16日公布考生成绩和排位信息

下一篇:最后一页